云南日报记者 李承韩爱策略
2025年3月28日,当临沧至清水河高速公路王家寨隧道全线贯通的喜讯传来,王秋懿脸上难掩激动。面对这条被中外专家称为“世界性难题”的隧道,这位扎根一线23年的老交通人百感交集:“自我参加工作以来,历经无数重大工程,但王家寨隧道这样的挑战,确实是第一次。”
全长逾8公里的王家寨隧道,扼守临沧直通印度洋国际陆海大通道的咽喉,隧道因进口端2.4公里第三系富水半成岩粉细砂岩特殊不良地层,让建设者们用了7年时间才攻克难关,顺利贯通。该地质含水量极高爱策略,渗透系数低,水稳定性极差,开挖扰动后易液化,出现溃砂、管涌及涌水突泥等地质灾害,施工犹如在“稀豆粉”上打洞、“豆腐块”上雕花。自隧道开工建设以来,涌水突泥累计达168次,泥沙喷涌量近20万立方米,单次最大竟达4万立方米——足以填满16个标准泳池。2019年12月的一次大规模突涌,泥浆洪流瞬间将重达百吨的衬砌台车推出百米之外,监控画面被泥沙彻底吞噬。
面对月均进尺一度跌至2.1米的困境,时任临清高速公路总工程师的王秋懿,毅然扛起技术攻坚的重担,这位曾征战青藏铁路、京沪高铁的建设者深感压力如山。
“最大的拦路虎是水的问题,关键是排水降压!”前期传统工法纷纷折戟。2022年初,王秋懿团队洞察到灾害演化存在关键时间窗,大胆颠覆“见涌即撤”的常规,提出“降、隔、堵、排”综合治水新策和应急处置技术方案。他凝聚多方智慧,联合顶尖高校及设计院,在反复实践中淬炼出一套“组合拳”:“地表深井降水+洞内综合排水+周边注浆+中管棚+密排小导管+四台阶五步交错开挖+快速应急响应”。105口深达220米的地表降水井昼夜不息,累计抽水240万立方米;创新应用“T型钢锁口管幕”锁住拱顶流砂,“四台阶五步工法”破解开挖支护难题……一系列举措下,月进尺从2.1米飙升至36.5米。
然而,2023年10月,当胜利在望时,剩余段地质突变,隔水层彻底击穿,4万立方米泥沙再次喷涌而出,隧道建设重陷困境。“顶管!”王秋懿在困境中寻求突破,从市政工程中的泥水平衡顶管技术中获得灵感,并创造性引入高速公路隧道——以微型盾构机向前精准顶进直径2米的钢管228.6米,形成导洞先行排水降压,辅以“T型钢锁口管幕”“CIS新型注浆材料”等技术创新,终在2024年6月打通“生命通道”,为全隧贯通奠定基石,也开创了国内高速公路隧道在极高风险地质下应用顶管技术的先河。
技术突围背后,是钢铁般的信念支撑。作为技术主帅,王秋懿的战场不仅在图纸前,也在施工现场,与团队一起战斗在掌子面,积极探索灾害的演变过程和机理,尝试新的技术和工法。当突涌险情突发时,他第一时间靠前指挥应急抢险,确保安全,防止灾害扩大。项目攻坚期,他与数百名建设者连续7年的攻坚克难,不仅考验着专业技能与团队协作精神,更是对毅力和决心的重大考验,在极端环境里一寸寸向前掘进,“不通不离”成为团队的坚定誓言。
当王家寨隧道最终刺穿群山爱策略,不仅将临沧至清水河口岸车程从4小时缩短至1.5小时,更铺就了直抵印度洋的开放通途。攻坚团队凝心聚力,群策群力,依托王家寨隧道开展了4个课题研究,并发表论文十余篇,申报多项专利和工法,其中王秋懿发表4篇核心期刊论文、3项专利,王家寨隧道攻坚克难案例为世界隧道工程攻克同类地质贡献了“中国方案”。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