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积极响应2025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号召,近期,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师生团队结合“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博兴优配,深入吴川市塘㙍镇开展青壮年种养户融资难题专项调研,助力乡村振兴。
融资难题凸显,产业发展受阻
调研显示,塘㙍镇青壮年种养户在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中,融资难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瓶颈。
一是前期投入高,资金缺口大。种养产业规模化发展推高前期投入门槛,农业长周期特性加剧资金周转压力,让不少种养户陷入“有思路、缺资金”的困境。百香果种植户宁老板采用“火龙果 + 百香果”套种模式,虽亩产效益可观,但每亩前期投入高达8000至10000元,200余亩果园前期投入超200万元,流动资金难以支撑,曾因资金周转差点错过最佳种植期,还面临“想扩种却缺钱,不扩种又难抗风险”的两难。
博兴优配
养殖端资金压力更显著,养猪户林老板的养殖场年出栏量达10万头,单场建设中,水料调系统等现代化设备、环保评估等均为“硬支出”,初期资金需求让不少创业者却步,且养殖成本不受市场价格影响,资金链断裂风险极大。
二是融资门槛高,获贷难度大。传统农业“轻资产、缺抵押”特性,致使青壮年种养户融资受阻。宁老板因租赁土地上的果树、果实难作抵押,在金融机构“重抵押、轻信用”模式下难以获贷;生猪养殖户的猪舍、设备无法像城市房产般估值,银行审批严格。
农业经营特殊性加剧融资担保难题:猪舍、设备难标准化抵押,活体牲畜估值难且易损耗,即便是“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户,也因经营数据分散、抗风险能力弱,难以满足担保要求。塘㙍镇早市调研显示,金融机构对农业项目存在“靠天吃饭、还款无保障”的刻板印象,许多有潜力的项目因“缺担保”错失融资机会,形成“想干却没钱干”的困境。
三是流程成本制约,融资体验不佳。部分种养户即便符合融资条件,也因流程烦琐和隐性成本对融资“望而却步”。宁老板首次申请贷款时,需多次往返提交材料,农忙时无暇办理,常错过最佳种植期;规模化养殖户则关注还款方式灵活性,因生猪5个半月的养殖周期常与固定还款期冲突,增加还款压力。
博兴优配
融资成本上,部分未纳入专项支持的种养户面临6.5%左右的基础利率,且因信息不对称错失贴息政策,加剧“获得感不足”。
四是风险保障滞后,融资顾虑多。农业“看天吃饭”风险高,但配套保障机制滞后,让种养户“敢贷不敢投”。塘㙍镇台风频发影响百香果产量,生猪养殖也面临疫情、政策变动等风险,然而多数种养户因农业保险贵、赔偿条件多未参保,担心遭遇风险后无力还贷。
正如塘㙍镇工作队观察到的,融资后风险兜底机制缺失,让种养户不敢“放手干”,制约资金使用效率和产业扩张意愿。
校银协同发力,构建帮扶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师生团队与农业银行吴川市塘㙍支行紧密合作,立足“百千万工程”和“双百行动”部署,构建“调研摸底——政策解读——资源对接——长效跟进”精准帮扶机制:通过实地走访全面掌握种养户融资痛点,联合编制政策手册,精准解读低息贷款、贴息补贴等利好政策;农业银行吴川市塘㙍支行发挥专业优势,针对调研反馈的“活体抵押创新”“按养殖周期设定还款期”等诉求,探索适配农业特点的金融服务模式;校银地三方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持续跟踪解决种养户融资难题。
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将金融知识用于实践,参与调研问卷设计、实地访谈及数据分析等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融合。实践中的真实问题反哺教学,成为鲜活案例,提升教学针对性。学生在实践中淬炼技能,以专业知识投身乡村振兴,彰显青年担当。
此次调研是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深化校地协同、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下一步,学院将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帮扶举措落地,助力破解塘㙍镇种养户融资瓶颈——其本质是传统金融与现代农业的“适配落差”,破解“投入高、门槛高、流程繁、保障弱”问题,让金融服务贴合农业规律与种养户需求,方能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