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世界技能大赛,被誉为“技能奥林匹克”,2011年广东选手初登世赛舞台,四年后首金破冰!七届征程勇夺35金81枚奖牌,荣誉背后,如何将世赛的“天花板”标准七星配资 ,转化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地基”力量?广东技工教育正以一场系统性的实践给出答案——竞赛标准变成教学“新标尺”,赛场精度破解产业“新痛点”,顶层设计筑就转化“新生态”。
在这里,技工院校成为世赛转化枢纽,工学一体化重塑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精准对接产业需求,更有青年技师工作站、学制技师班、产业学院等创新载体加速高技能人才孵化。广东正以世赛为支点,撬动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深层变革,打通技能人才从“赛场夺金”到“产线创效”的价值链路。
重构技能课堂:
当世赛标准成为教学“新标尺”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去清华参赛,更别提拿奖了。”回忆起今年四月斩获第四届清华工匠大赛校外邀请赛特等奖的经历,广州市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一年级学生敬涵依然十分激动。在这场有华中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高校参与的赛事中,他和团队围绕赛车零部件升级等项目脱颖而出,成为唯一获奖的技工院校代表。
这份突破,源于敬涵入学后便投入的高强度训练——每天泡在实训基地超14小时。“扎实的基础、坚强的意志力、努力的过程,是竞赛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他总结道。
指导敬涵的黄枫杰老师,本身就是技能成才的典范。2017年,他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为中国夺得原型制作项目首金。如今,这位不到30岁便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将世赛经验深度融入教学:将高难度赛题拆解为“阶梯式课堂任务”。
“效果是双重的,”黄枫杰观察到,“技能下限显著提升——基础薄弱的学生也能规范完成作品,操作熟练度和精度远超从前;尖子生则能冲击世赛精度。”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就业上,学生扎实的基本功使其快速适应企业需求,部分学生毕业一年即晋升企业营收主管,站上省级技术论坛。
同样的教学变革,也深刻影响着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我比两年前更优秀了。”刚夺得广东省第四届职业技能大赛园艺项目金牌的23级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吕兆昌感慨道。入学初的迷茫,在加入竞赛梯队后转变为全方位的成长:身体、思维、审美、应变能力和生活规律性都得到锤炼。
他的教练刘柏辰指着热火朝天的实训现场说,这里已看不到传统“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取而代之的是小组协作完成真实造园任务:学生自主规划工序、计算材料损耗、优化环保方案。刘柏辰是三届世赛园艺项目中国教练,深度参与世赛成果转化。他认为转化的核心在于 “世赛标准对于教学内容的重构”,学生参照世赛标准,在工学一体化课堂的计划、执行、检查、改进全流程中,锤炼出严谨规范的操作、安全意识、现场管理能力和成本效率意识——这正是企业最看重的“一步到位、效率高、成本优”的素质。“其他学校评价我们的选手‘非常成熟’七星配资 ,这得益于长久赛事历练。”刘柏辰强调,这种模式更重视 “过程大于结果”。
将世赛精密标准深度融入教学体系,广东技工院校正以 “三转化” 重构技能人才培养逻辑:竞赛标准向教学标准转化、竞赛训练方式向教学实训方式转化、竞赛场地向实训场地转化。这场变革正体系化推进,构建师资金字塔,全省技工院校建成20个世赛方向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汇聚35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9名省级技术能手;提升标准转化率,赛项标准转化人才培养标准223项,赛项优化专业209个,“世赛通”智能体1个;扩大专业覆盖率,全省共有21个世赛转化相关专业,在26个全国技工院校世赛相关专业中占比超过八成。
浸润着世赛标准的课堂变革其成效也清晰映射在技能人才的广阔舞台上:超2万名毕业生就职于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170多位学子扎根省级科研平台、近200名学子服务于军工企业、逾万名学子就职于外资企业,1800余名毕业生在机关事业单位贡献力量,更有众多开拓者凭借精湛技艺,在创业的星辰大海中扬帆远航。
转化世赛动能:
当赛场精度破解产线“新痛点”
世赛不仅是竞技的舞台,更成为引领产业技术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将世赛成果融入教学体系,广东技工院校架设起校企协同创新的桥梁,用赛场精度破解产线“新痛点”,世赛标准正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国家级技能大师魏海翔对此深有体会。十年间,这位中山市技师学院的教师带领团队培养出60多名国际级、国家级技能竞赛获奖者。更关键的是,他们依托“导师+工程师+技师”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将世赛训练中锤炼的精密技术用于破解产业难题——主持7项省市重大科技专项,研发的全国首创技术和5项发明专利,已应用于港珠澳大桥、西气东输等国家工程,累计创造产值超2亿元,助推合作企业年增产值过亿元。
“世赛基因”也在深刻重塑企业人才供应链。跨境电商巨头希音在全国唯一合作的技工院校——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便是典型代表。“我们把世赛时装技术标准拆解为企业任务清单。”第47届世赛时装技术项目中国技术指导专家、广州市白云工商技师学院校长助理江少容介绍,校企共建的订单班要求学生精准掌握从设计制图到成衣质检的全流程,目标直指生产经理、技术总监等核心岗位。而在制造业车间七星配资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的世赛数控铣冠军团队,优化加工工艺为企业年降本2000万元。
这场变革正构建起全域联动的产教融合新生态。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携手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广州分公司,联合申报并建设了“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广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并成立“广东省战略性产业新技能学院(物联网)”,共同打造物联网和信息通信领域的技术人才“储备池”、“加油站”、“认证中心”和“定价中心”。
东莞市技师学院则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广东省产业就业培训基地(东莞·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同步对接华为最前沿的技术认证和人才培养体系,定向输送高薪岗位人才。学生取得华为认证后,可在其上下游近万家生态合作企业中获得优质就业机会。
产教融合生态在向纵深拓展。据广东省人社厅相关部门统计,全省链主企业和技工院校共同将世赛标准融入到54个参与产教评技能生态链的专业中,开设世赛相关专业产教融合订单班540个,为企业精准输送人才,超1700家企业参与技工院校产学研合作,联合攻克企业技术难关142项。
广东技工教育的世赛成果转化更迈出国门。多所院校立足技术前沿,联合产业头部企业开发了数字交互媒体设计、零售等12个世赛新项目。全省技工院校开展德国莱茵TUV、西门子智能制造等国际认证超3500人次,推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粤港澳培训54期。“一带一路”技能筑梦行动成效显著:落地海外标准输出、培训和就业合作项目41个。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推动中非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人工智能(AI)领域深化高技能人才培养合作,共建课程和评价体系。广东省轻工业技师学院、广东省城市技师学院、广州市工贸技师学院等院校积极探索与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技能认证互通机制,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贯通顶层设计:
广东构筑世赛转化“新生态”
14年七届世赛征程,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以世赛为引领、国赛为龙头、省赛为主体,联动行业企业、院校及地市赛事,构建起多级贯通的技能竞赛体系。面对产业智能化升级中“技术落地难、人才适配慢”的共性瓶颈,广东以系统性思维推动世赛理念、标准、评价体系深度融入立德树人、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全链条,全面扩大竞赛成果对人才培养的覆盖面,强化对新兴产业的支撑力。
为加速世赛基因向生产力渗透,当前广东正探索三类高技能人才孵化载体:青年技师工作站,以世赛金牌选手等高技能领军人才领衔,汇聚工程师、企业技师组建跨界攻坚团队,打造“产赛学研”融合平台;学制技师班,创新技工教育学制,贯通技能晋升通道,并向大学生、研究生、企业高级人才开放培养体系;产业学院,联动龙头企业、科研院所,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
面向未来,广东也将以世赛成果转化为核心引擎,紧密对接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与“中国智造”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协同机制,以创新实践向时代交出中国答卷。
统筹:尹来 游曼妮
采写:南都记者程安
视频:蔡文茵、罗雪纯
美编:何欣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