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日报记者 胡晓蓉简配资
钢轨是铁路的“骨骼”,更是高铁安全运行的命脉。鲜为人知的是,每根出厂时仅100米长、重达6吨的原料轨,需经过焊接、精磨等17道严苛工序,方能化身500米长轨铺设于千里铁道。
在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黄龙山焊轨基地,焊轨工程师周兰平以焊花为笔、钢轨为卷,10余年扎根生产一线,于火花飞溅处精准把控钢轨焊接参数,全程17道工序如行云流水,用精湛技艺将百米短轨锻造成500米“长龙”,让钢轨“无缝生长”,用匠心守护“流动中国”。
“焊接参数的毫厘之差,都可能让钢轨在时速350公里以下成为安全隐患。”这是周兰平常挂在嘴边的话。10余年间,她以生产线为家,每天穿梭于3公里长的流水线间,从原料钢轨的材质分析到断面机理研究,从焊接温度的精准把控到热处理曲线的动态监测,她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今年,随着国家“八纵八横”铁路网京昆通道的重点工程——渝昆高铁建设全面提速,这条设计时速350公里、全长约700公里的高铁,对长钢轨的焊接质量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周兰平带领团队迎难而上,针对渝昆高铁高寒、高海拔、温差大的特点,创新焊接工艺,从源头上筑牢质量防线。
焊轨生产线上简配资,安全风险往往藏于毫厘之间。4月的一天深夜,当周兰平巡检至一台焊机旁时,一阵异样的沉闷声响刺破机器轰鸣——那是钢轨顶锻时发出的“危险信号”。多年的职业敏感让她瞬间警觉:监控屏上,压力曲线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急剧下降,宛如心电图上的致命波动!
“停机!”周兰平右手如闪电般按下紧急按钮,动作干脆利落。她迅速摘下防护面罩,眉头紧锁:“焊机氮气囊可能破损,立即排查!”班组人员闻声而动,她却已攀上焊机,弯着腰逐一检查零部件,双手在机械缝隙间细致摸索,汗水浸透工装也浑然不觉。
最终,故障被精准锁定——氮气囊破损导致压力骤降。换上新部件、补充压力值、重启设备……随着熟悉的焊接声再次响起,周兰平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疲惫的脸上浮现欣慰的笑容。
“每一根长轨都是高铁的‘安全基因’,容不得半点马虎。”周兰平说。为保障渝昆高铁建设进度,基地实行“三班倒、人停机不停”模式。她从原料检验到成品验收全程“贴身护航”:针对不同钢轨材质“量身定制”焊接参数,为极端气候路段设计专项热处理方案,甚至在轨条编号记录本上留下密密麻麻的标注。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正是中国高铁实现“硬币8分钟不倒”奇迹的密码。
中铁九局渝昆高铁云贵段站前三标项目分部项目经理张岩刚,也在渝昆高铁的建设一线,用工匠精神推进工程的每一个细节。
“头戴紧束的白色安全帽,身穿洗得微微泛白的蓝色工作服,沉稳中尽显坚毅,轻松处满是豁达。”这是张岩刚留给员工们的深刻印象。今年刚荣获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的他,已在项目经理岗位上坚守了25年。
在参建渝昆高铁的进程中,张岩刚始终坚持将“四化”管理手段融入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并围绕工程建设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提质增效工作。结合项目施工特点,针对常规的墩身养护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养护的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他带领项目科研团队研发了一种高速铁路墩身自动化喷淋循环养护系统并取得实用新型专利,保证了混凝土养护的效果,同时降低了桥梁墩身养护施工成本。针对隧道二衬易出现的质量问题,他与项目管理人员以上瓦厂隧道为试点,通过对二衬台车的改装,研究并应用斜向60度带压反向冲顶灌注,通过应用减少了二衬拱顶脱空现象的产生,避免了二衬二次处理。
自渝昆项目进场以来,张岩刚带领科研团队共开展国内专利研究40余项,荣获国际发明专利研究3项,相关科技成果荣获国家级“五小”创新成果1项、质量科技成果1项,省部级质量科技成果奖10项等,助力施工现场质量卡控和安全生产有效管控,努力开启“施工现场变工厂”“项目管理标准成常态”的施工模式。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建造已经对工程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渝昆高铁的建设过程中,张岩刚带领团队把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装备作为技术攻关的重中之重。
位于会泽县的迤车轨枕场是渝昆高铁云贵段核心轨枕生产基地,张岩刚在策划建场阶段就带领技术骨干创新构建“四化”智能生产体系,采用“施工工序区域固定+流水线作业”创新模式,建成了国内领先的双块式轨枕复合流水线与钢筋自动生产线,通过集成数字孪生、智能清理、精准布料、全自动安装等先进技术,构建起人、机、料、法、环全要素智能管理系统,实现生产效能革命性提升,并通过BIM技术优化厂区布局,使各功能区协同效率提升25%。
张岩刚告诉记者,相较传统工艺,新型智能生产系统使双块式轨枕用工量锐减50%以上,整体工效提升30%,运营成本下降20%,单位产值能耗降低15%。依托自主研发的智能质量追溯系统,每根轨枕均实现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管理,为后续无砟轨道施工奠定扎实的质量基础。
瞄准渝昆高铁后续项目建设的每一个关键节点和目标,张岩刚带领团队以匠心践初心简配资,以精工铸精品,把蓝图变成现实。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