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祭祀、苏公祠重光庆典、学子开笔礼……9月20日顺配宝,番禺市桥街黄编村三苏文化节如期举行。本次活动以“传眉山文脉,承奕世书香”为主题,展现黄编村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黄编村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最初为高、夏、黄、苏、何等八姓聚居,因黄姓居岗边得名“黄边”。后来,村内苏氏人口繁盛,黄氏迁离,苏氏取“编入黄册(科举功名册)”之意,改村名为“黄编”,寄托族人科举入仕的宗族理想。黄编村苏氏的先祖,往上追溯可以一直追溯到苏东坡,宋元符三年(1100年),苏东坡被贬儋州后,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他得以回归朝廷。在路过广东南雄的时候,苏东坡的第四个孙子苏笈留在了南雄,在这里成家,黄编村苏氏的先祖便是苏笈的后人。而“三苏秋分祭祖”是自明末清初就开始的传统习俗活动,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该活动从1950年开始停办,2014年起重新恢复。
急雨不遮望眼 古祠重光续传承
当天上午十点,尽管天降暴雨,黄编村苏公祠前依然聚集了大量村民。重光庆典在庄重而热烈的氛围中开始,一场精彩的舞狮表演为活动拉开序幕。在村内乡贤们的指引下,苏公祠修缮后的正门缓缓开启,标志着这座历史建筑群以全新面貌重新投入使用,重新修缮后的苏公祠在建筑风格上保留了广府传统建筑风格,祠堂内外的木雕、砖雕等工艺精美绝伦,展现了岭南建筑的独特魅力。据黄编村党总支书记苏湛英介绍,本次祠堂的重新修缮是村民们共同的意愿,去年村民们一拍即合,组建祠堂修缮委员会筹办修缮工作,全程按传统工艺复原木构、彩绘,连砖瓦都尽量找祠堂之前的同款老料。重现修缮后的苏公祠,不仅是“三苏文化”的重要载体,更是黄编村把老传统一代代往下传的见证。
重新修缮后的苏公祠焕然一新顺配宝
朱砂破蒙启智 笔墨传情颂先贤
在当天的开笔礼仪式上,来自黄编村的30名学龄儿童身着传统礼服在苏公祠内认真书写“人”字。仪式上,孩子们通过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等环节感受传统文化魅力,迈出求知第一步。黄编小学校长王彦军在全程观看开笔礼后告诉记者,本次村里组织学生参加开笔礼活动以及在三苏文化节文艺汇演中通过表演展现自己,能够让他们更直观地了解传统文化,增进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黄编小学长期重视传统文化教育,每学期都会定期开展诗词比赛等文化活动,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王彦军说道。
开笔礼之后,苏公祠内,墨香氤氲。多位书法家现场挥毫,书写苏轼诗词名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苏轼的千古名句在笔端流转,以艺术形式展现苏轼诗词中的博大精深。
开笔礼现场
文艺汇演精彩纷呈 嘉年华儿童作品显童真顺配宝
下午四时,文艺汇演在村内精彩上演。宛转悠扬的粤语童谣,由苏轼诗词改编的歌舞等节目韵味十足,赢得了村民们的阵阵掌声,同期举行的文化市集嘉年华活动中,黄编小学学生绘画作品与村内古树相映成趣,孩子们用稚嫩且充满想象的笔触,描绘出他们理解的苏轼诗词意境和黄编村风土人情。
文艺汇演活动现场
嘉年华市集里 黄编小学学生的绘画作品为本次活动增添了几分童趣
村内乡贤苏汉林告诉记者,在村内居住这么多年令他最欣慰的是宗族文化从“守旧”到“焕新”的转变。过去秋分祭祖以长者主导,年轻人参与少,但是在这次三苏文化节的筹备中,不少参与者都是是“90后”甚至“00后”,有的年轻村民还提出用视频直播的方式,让传统文化活动更贴近年轻人。“年轻人挑起了传承黄编文脉的大梁,说明文化传承有了‘新血液’,就像村里眉山寺的老榕树,根深才能叶茂。”苏汉林说道。正如苏汉林所说,村内的年轻人正在不断参与着自己家乡的建设,村内青年苏湛威向记者表示,作为土生土长的黄编村年轻人,这次“三苏文化节”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家乡、传承文化根脉的机会。他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外面的人看到黄编村不只有美食街和古寺,还有一群愿意留下来、为家乡做事的年轻人。
据了解,本次三苏文化节是黄编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举办文化活动,不仅传承了黄编村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增强了村民凝聚力,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文化动力。
黄编村党总支书记苏湛英还向记者提到,除了致力于文化传承,黄编村更期望将“三苏文化”与黄编村的长远发展深度融合。“黄编村拥有独具特色的美食街,而苏东坡就热衷于美食研究与探索。”基于此,黄编村后续计划精心筹备三苏美食节,将经典的东坡菜系与本地琳琅满目的特色小吃巧妙整合,既丰富大家的体验,也能把美食街打造成吸引游客的亮点,为村里的文化旅游发展搭好平台。
文/图:番禺融媒记者雷澍宇 张忠明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